- 地址:
-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北关街(文山街3-4号)
- 邮箱:
- 5566961212@qq.com
- QQ:
- 558969974
- 传真:
- 0394-4349389
- 手机:
- 13699984560
绣江,这条北连西江的河流,不仅是容县人的母亲河,更是一条流淌着龙舟文化的长河,承载着容县对端午文化的传承
真武阁前的绣江河湾,曾是容州八景之一的“钟斗龙潭”。《容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2辑 地方风物专辑》介绍了《钟斗龙潭》的故事:相传在久远的岁月里,经略台真武阁之下有一潭深幽的水域,潭水幽暗莫测,当地人都说潭底蛰伏着一条神龙。这龙时常搅动江水翻涌波涛,显露威容,将绣江水面搅得风生水起。至唐代容州刺史,房琯之子房孺复督铸景子铜钟,置东门城楼上。
而悬着的那口大铜钟,钟声的“出厂设置”本是可以响彻梧州,却因心急的容县人提前敲响,而只能“上应西山,下应十里”了。但景子铜钟毕竟灵韵不减,仍见不得龙潭之龙如此张扬,每当风雨交加、天色晦暗之时,铜钟便会自城楼腾飞而起,直赴龙潭与神龙展开角力。待到次日清晨,铜钟又安然悬于城楼之上,仿佛昨夜的争斗只是世人的幻象。
后来,钟斗龙潭 的故事便在容州地界传开,还被列入了容州八大胜景之中。虽说这般神怪传说难有实证,听起来像是古人想象的奇幻篇章,但恰恰是这些充满灵气的传说,让那口唐代铜钟被容县人视若珍宝。
每当人们在真武阁远眺绣江,或是在原东门城楼响起钟声时(景子铜钟现收藏于容县博物馆,现容州古城开元寺设置了钟楼、绣江南岸设置了钟鼓楼),总会想起这段钟龙相斗的往事,让容州的山水之间多了几分穿越千年的神秘韵味。
清光绪容县志记载:“五月五日,用糯采米作角黍……间亦为龙舟之戏,击鼓鸣钹,与波上下,观者如堵。”百姓插菖蒲、饮雄黄、佩香囊,而竞渡的龙舟在波涛中上下起伏,观众多得像一堵墙,仿佛能看见“楚荆遗风”。可见赛龙舟在容县的久已有之,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
据玉林新闻网文章介绍,清末民初端午时节,容县疍民会驾船向龙潭投粽祭祀,一些疍民用竹篾扎成的龙头在江边舞动,祈求风调雨顺。
在容县,时值苦瓜成熟,百姓用苦瓜酿消暑祛毒,因此端午节也有“苦瓜节”之称。
阿宇小时候住在政府大院的南楼,位置紧邻绣江。每逢端午粽叶飘香,绣江畔的孩童便掰着手指倒数日子。对小时候的阿宇而言,最要紧的不是垂涎阿婆做的“米粽助”,而是期盼着睇棹龙船那天的到来。
彼时的端午,承载着祭祀祈福的庄重仪式,也迸发着体育竞技的热烈激情,更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容县的宗族邻里紧紧相连。容县的龙舟赛堪称 “和平年代的战争”,容城、河南、厢南、东光、红光、水运等各参赛队伍,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各村精挑细选最强壮、经验最丰富的选手,他们深知,在端午龙舟赛上夺下烧猪与锦标,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宗族的无上荣光,足以让家族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响亮许久。
节日前,绣江上的一些游船和龙舟平日都安置在公安局宿舍前的平台上,只有在临近端午需要训练时,才会被郑重其事地请出来。
每到端午前夕,傍晚时分,绣江两岸便会准时响起阵阵激昂的鼓声。那鼓点像是有魔力,催得人撂下作业就往阳台跑。九十年代初的河堤街尚未延伸到绣江大桥西侧,训练中的龙舟便在真武阁的飞檐与大桥的拱券间穿梭往复。
九十年代初的绣江大桥,龙舟九游体育官网的折返点,河堤街尚未与绣江大桥的西面连通。图源:《容县志(1993版)》
“水上练兵”的桨手们赤膊上阵,任由炽热的阳光将皮肤晒得黝黑发亮。还没到端午,他们身上的肌肉线条就已如刀刻般分明,每一次挥桨,都在江面划出充满力量感的水花,尽显阳刚之美。
沿江的观礼台、临街的商铺二楼窗口都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群众,民居的窗台、屋顶更是化作天然观赛台。横跨江面的绣江大桥此刻成了最佳观礼席,而河堤街栏边的缝隙都填满了攒动的人头,连桥栏外的钢架都攀着胆大的后生,“内侬”骑在父亲“肩膊头”,三十八度高温拦不住十里八乡的看客,万人空巷。
在比赛开始前,大会会举行一个仪式,将烧猪请出并摆放在主席台前,所有参赛队伍和选手都满怀期待,个个摩拳擦掌、志在必得。
童年的记忆,1991年的容县龙舟赛,万人空巷,楼上也挤满了观众。图源:《容县志(1993版)》
灼灼烈日下,发令枪响,江心传来铿锵的龙舟鼓点,人潮中便会迸发出响彻云霄的呐喊,蒸腾的热浪与沸腾的声浪交织成灼人的热浪。此时方能得见各村青壮身着印有容城河南容厢东光红光字样的运动背心,整齐划一,精神抖擞。随着比赛的正式开始,江面上的龙舟竞相追逐,桨手们随着船头司鼓的节奏有力地挥舞着双桨,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龙舟如同离弦之箭,在波涛中穿梭。
偶尔有龙舟不慎翻入水中,周围便会传来阵阵惊呼。而当优胜者扛着红烧猪、举着锦旗从指挥台走出时,各村队伍的名号就是荣耀,人们便自发地夹道喝彩,随后放起鞭炮、敲起锣鼓,队伍也在街上巡游,烧猪被高高举起,热闹非凡。
民国时期,龙舟赛多由民间自发组织。相对于清代光绪容县志的简单介绍,容县龙舟赛更详细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民国。
据《容县志(1993版)》记载,1940 年的端午,绣江只有 3 艘龙舟参赛,那时候龙舟赛只是民间爱好者集资举办的朴素赛事;
1943年,由钟进三牵头组织了规模较大的赛事,河南村、南门街、船民等7艘龙舟参赛,设甲乙丙三个奖项,冠军可获得一头烧猪,所有参赛队伍赛后共享胜利盛宴。
老人们说,那时的龙舟更像窄长的木船,没有龙头装饰。因阿宇未收集到民国时期容县本地龙舟赛的照片,分享一张南宁南湖龙舟赛的照片以供参考:
民国时期的龙舟制式参考(广西南宁南湖1934年) 图源:《广西一览》1935
1979年,容县体委首次有组织地举办龙舟赛,5艘龙舟参赛,每舟奖励一箩荔枝,朴实却足以激发了民众的参与热情。
1981年端午节,赛事规模扩大至10艘龙舟,其中女队占3艘,开创了女子龙舟队参赛的历史,打破“男儿专属”的传统。比赛从下沙河段至真武阁下土产仓库码头,男队冠亚军由水运社包揽,河南村获季军,女队冠军为船厂,前三名队伍获得30-50元现金奖励,吸引了2万多人观赛。
1982年,因河水上涨形成宽阔水面,组织者除常规赛事外,还装饰游船展示冠军奖品烧猪,比赛吸引了约3万观众,绣江大桥人潮涌动,交通堵塞达两小时。
容城电站的建成彻底改变了绣江的龙舟规模。1991 年 6 月 16 日,当香港知名人士陈冠杰在开幕式上致辞时,30 支龙舟已在 5 公里长的人工湖上蓄势待发,让容县龙舟文化第一次有了“国际范”。这是容县首次出现真正的龙头龙舟 —— 此次赛事引入香港制造的龙头船型,替代以往的普通木船,标志着比赛向专业化迈进。25 支男队、5 支女队,每队 20 人的阵容,吸引了十万观众挤爆两岸,绣江大桥不得不实行交通管制。河南村的桨手们在这一年崭露头角,此后数年几乎包揽冠军,渐渐形成 “龙舟村” 的传统。
2000年端午留下一声叹息,龙舟赛因个别队伍不服裁判判罚,出现沉猪事件(扔奖品烧猪入河),导致赛事中断长达15年。直到 2015 年,绣江湖上才重新响起鼓点。
2015年,龙舟赛在绣江湖重启,因争议停办的龙舟赛,在十五年后以更磅礴的姿态回归,东盟友好城市龙舟邀请赛成为首个国际赛事,16支国内外队伍竞逐绣江,容县龙舟队与泰国、马来西亚侨胞同场切磋,鼓声里多了份“寻根”的深意。
颇有意味的是,比赛中突降暴雨,阿宇在真武阁对岸拍下了龙舟在真武阁前的暴雨中争相竞渡的英姿,这场景颇有传说中“钟斗龙潭”的气势,像极了我们容县人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精神。
此后,“中国侨乡国际龙舟邀请赛”年年举办,龙舟协会队员自筹经费、业余训练,却屡次征战全国赛事,甚至成为广西唯一挺进中华龙舟大赛的队伍。这一次,河南村派出五六支队伍参赛,南兴桥头、上下安、新荣、下埌等等村队如雨后春笋。
2015年6月13日,龙舟在真武阁前的暴雨中争相竞渡,颇有传说中“钟斗龙潭”的气势 图源:广西阿宇 自摄
2016年起每年举办中国侨乡容县龙舟国际邀请赛,吸引世界顶级龙舟队参赛。通过与高水平队伍交流,容县龙舟队在技术细节(如桨长、鼓点节奏、划水深度)上取得飞跃式进步。通过对内对外的交流,容县人特有的韧性不输任何地方的龙舟队。
从1940年的3艘龙舟到1991年的30支队伍,从奖品烧猪到国际化赛事,容县龙舟竞渡史不仅是体育竞技的传承,更是地方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如今,这一传统民俗已成为容县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名片。
端午习俗、龙舟文化在容县从未断层,因为它早已超越节日和竞技本身,成为凝聚乡情、传承精神的纽带,而且在长期的历史浸润中形成容县所独有的端午文化。容县人深知:容县话若无人言说,便会随江水东流;容县史若无人记录,就成了断简残篇。
当我们追溯龙舟的桨痕,不仅是在打捞历史的碎片,更是在寻找一种身份认同——那些鼓声里的热血、粽香中的温情、江岸上的欢呼,正是容县人对自己文化的深情告白。正如一位龙舟队员所言:“划出去的每一桨,都是对祖辈的致敬,对家乡的眷恋。”
部分文字材料及图片来源:侨乡容县、容州古城、容县文化馆、玉林新闻网、网络
如果你有容县的更多的史料,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文字或图片补充,让我们一起丰富容县的历史记忆。
所记铜钟一说,乃铸钟之和尚临行前诚告敲钟者,待我离开十个时辰即敲钟,然后者听错,一个时辰后就敲了,故铜钟之声,上到西山,下至泗关。.再者,原系吊铜钟之银篾被番鬼佬偷去了,后以铁环吊之,钟声响距就更近了。
1991年邓个十里妹跟灵山落街睇龙船,行过绣江桥花了两粒钟!往事不堪回首!